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1月6日
作者:新华社记者 沉红兵 吴智 王子晨 张洋
深秋时节,楚天一望无际,江水宽阔,空气清新,景色明媚。荆楚大地以新的发展理念焕发澎湃动力,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迈出坚定步伐。
7月29日拍摄的武汉两江风光。新华社记者肖一玖摄
“这里能经受住大风和风暴,未来更加光明。”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背景的“湖北答卷”,展现了一条顶住压力、持续前行的发展轨迹。从2020年疫后额头恢复到2024年突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达6万亿元,一年实现“十四五”主要目标提前。
今年前三季度,湖北GDP增长6%,保持好于同期、高于全国的态势,主要省份领先,中部地区领先。随着国家整体发展,湖北竞争基础日趋坚实,提前出局的信心将不断增强,支点建设凝聚起强大气场和磅礴力量。记者近日走访湖北多地发现,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号角。广大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奋力拼搏,推动湖北实现发展水平新跨越,展现更多带动中央、服务全国的成绩。
2024年1月23日,一列火车通过武汉长江大桥。新华社记者 肖一久 摄产业基础建设增强借力
在武汉“中国光谷”的试验场,华工科技研发的激光除草机器人正在进行测试。当激光扫描时,杂草立即碳化消失,农作物安然无恙。依托AI视觉识别等技术,可全天候、多地形作业,草地识别准确率和清除率超过95%。
6月28日,参观者在活动现场了解了全天侯的传奇激光除草机器人。同日,在华工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第三届创新日活动上,首款全天侯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发布。
在城市另一边的蓝图汽车智能工厂,多款新能源汽车在同一条线上生产。通常,整车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下线。在第一个今年三季度,岚图车辆交付量同比增长85%。
2024年4月1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经济开发区的蓝图汽车电动化焊接车间,机器人在装配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肖一久 摄
党的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湖北作为制造业热点,正沿着智能、绿色、融合方向,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构建以创新技术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争取发展新契机、新优势。
去年,湖北省第三光电信息、汽车制造及服务、大健康等主要产业规模突破万亿。今年前三季度,电机、电子信息、汽车、化工等主要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朱万奎表示,湖北省有19个千亿级产业。今年,五个支柱产业有望全部达到万亿级,六大受益产业有望突破5000亿级。
随着工业发展的蓬勃发展,湖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四五”前期下降11.8%。
“一江清水向东流,一潭清水向北流”。这是湖北的郑重承诺。作为唯一一个拥有长江流域的省份流经千余公里的鄂尔多斯干线、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湖北以“割腕强人”的决心推动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以“避金”为目标开展磷石膏综合利用,以绿色制造为引领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3月22日拍摄的丹江口水库。新华社记者肖一九摄
目前,湖北绿色工厂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连续六年稳定在II类,丹江口水库水质继续保持在II类及以上。
2024年10月28日,清理小组成员在丹江口水库进行清理作业。新华社记者 吴志尊 摄
良好的产业基础、美丽的绿色生态、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着各界投资者。
“我们非常看好湖北的发展潜力,该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用了10天,确认选址也仅用了3天。” 10月9日,中通快递华中总部基地项目在鄂州开工建设。该项目现场经理颜鹏峰表示,这样的实施效率刷新了中通全国投资记录。
在襄阳,楚能新能源70GWH锂电池开工建设,为当地新能源产业增添新支撑高地;在黄石,胡氏电子增资36亿元建设电路板生产线,当地政府更有效地推动千亿级光电信息产业集群……
今年前三季度,59.6万湖北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27.5%,经营主体突破1000万户。实体经济蓬勃发展,为共享发展成果提供坚实支撑。近年来,湖北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数保持在90万以上,民生支出比重保持在75%以上。
“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处于最好的战略机遇期。”长江经济带质量发展思想联盟秘书长秦遵文表示,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跨越。有基础、有责任、有能力建设劳动高地,为国家大局作出更多贡献。
创新驱动并增强领导力
空中俯瞰光谷科学岛,岩石形状的“中国地球镜”特别令人兴奋。
位于武汉中国光谷未来科技城的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2024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志尊 摄
“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装置”大型科学装置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建设的“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为我国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深度工程项目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82名院士,通过132所高等院校,依托“1个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0个湖北省实验室+163个国家创新平台+525个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实力矩阵为主体,北正努力把科教“大家庭”打造成科技的坚强后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学技术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引领新生产力发展。湖北省科技厅厅长冯燕飞表示,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作为重中之重,聚焦“卡点”领域和未来产业前沿,整合优势科研力量,发挥技术创新的“硬核”,把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共建产学研合作打造产学研平台,推动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库精准对接,让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不久前,同样位于光谷的湖北九峰山实验室成功研发出6英寸磷化铟基探测器和激光器的外延生长工艺,实现了大尺寸磷化铟从基础设备到基础材料的国产化突破。
位于武汉中国光谷的光电器件研发制造企业武汉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在光模块生产线上作业(2024年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一久 摄
九峰山实验室是由当地政府牵头,联合行业领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的创新联合体。d 研究机构。是我国半导体领域重要的研发和中试平台。实验室主任丁起超表示:“核心的基础技术买不来,也买不到,所以我们必须主动出击,真正去做。”实验室自2021年成立以来,产出了多项“国际首创”、“国内首创”关键技术,成为科技自立的排头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莅临光谷指导科技创新。在光谷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无数科技工作者埋头苦干、迎难而上,为科技强国事业注入了湖北强大力量。
当年湖北研发投入总额达1408.2亿元比2020年增长40.08%。目前,湖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指数上升至全国第七、中部地区第一。
创新不仅要“开花”,更要“结果”。湖北正着力构建北斗式“政产学研、金融服务”的创新支撑体系,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新生产力创新、高端芯片等领域关键科技成果加快产线转化,转化为新生产力。
在武汉盟信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北德优先全频点高精度芯片,信号采集速度提升20倍,授时精度提升5倍。公司董事长韩绍伟表示据悉,该团队在北斗领域已取得十余项重要成果,相关技术已应用于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
为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湖北先后推出创新积分贷款、科技人才贷款等信贷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今年新推出的信用价值信用受到了众多科技公司的好评。据省科技厅介绍,一些被传统信贷业务拒之门外的初创科技企业和面临短期流动性缺口的高科技企业,迎来了资金的“季节性雨”。
统计显示,湖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超过3万家。他们以不足全省2%的法人人数,贡献了60%的科技成果工业增加值1.34万亿元。
为推动区域创新合作,湖北还与江西、湖南等4省共同成立了中部地区国家高新区G100联盟,与上海、江苏等10个省签署了10个长三角、长三角科技经济协议。一个辐射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创新增长极正在形成。
开放赋能创造更多辐射力
今年前三季度,湖北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达6176.9亿元,同比增长25.3%。增速领先于全国主要经济省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3个百分点。
这一成功绝非偶然。目前,进出口总额中部地区约占全国总量的8%,从20年前的约3%上升到去年的8%。近年来,湖北的贡献尤其显着。 “十四五”以来,湖北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2%。这一数字的跃升,标志着湖北从“九省通衢”到“九州之路”、从“货到汉口”到“买销全球”的历史性跨越。
清晨,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货机起降。从这里,湖北的新鲜橙子飞抵新疆亳州,挪威的三文鱼当天就能登上华中地区的餐桌。 “货快来花湖”是对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的生动描述。
7月11日凌晨拍摄的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停机坪一角。新华社记者肖一九摄
作为“塞作为湖北及中部地区的“机场”,花湖机场实施三年来已开通卡布旺货运航线109条,去年货邮吞吐量突破百万吨。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138%,带动全省外贸增长6.1个百分点,货运航班数量仅次于香港中国的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和深圳宝安机场。
随着东航物流华中生鲜港、华中区域应急物资供应链配送中心等项目的实施,围绕机场形成了高端临空产业生态系统。与此同时,鄂州螃蟹、潜江小龙虾、江米等“湖北风味”也从这里传播到全国。传统的我随着开放的扩大,各行各业得到新生。仅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就达1841亿元。
开往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武汉)班列从中铁集团武汉(吴家山)中心站始发。新华社记者 肖一久 摄
开放不止于风。武汉阳逻港直达韩国、俄罗斯的国际航线繁忙运营;在吴家山站,中欧班列(武汉)辐射欧亚40个国家。运营列车数量超过1000列……湖北拥有航空货运、长江航运、国际铁路三大主要枢纽。连通江海、连通世界的梦想已成为现实,内陆腹地成为开放前沿。
2024年12月20日拍摄的武汉阳逻港。新华社记者肖一九摄
二十届中央四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邹伟表示,湖北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以武汉为中心,1000公里半径可覆盖全国80%的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依托规模效应和物流组织结构优化,湖北将引领中部地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合作共赢,对促进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开放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流,更是要素的融合、文明的交融。
今年樱花季,武汉以花为媒,举办与世界500强企业对话活动,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参会。项目签约额超过1900亿元。武汉马拉松赛场上,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名跑者共同感受了这座城市的脉搏。在中国经贸合作论坛上,湖北与欧洲多国达成合作项目69个,合同总金额超过1000亿元。长江文化艺术季期间,上海歌舞团、辽宁芭蕾舞团、内蒙古艺术剧院等16个剧团齐聚武汉,观看话剧、舞剧、音乐剧、歌剧……
3月23日,赛事结束。当日,2025年武汉马拉松拉开帷幕。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45万人报名,共有4万人获得参赛资格。新华社记者 杜子轩 摄
水平岸宽,风吹帆悬。
在第四精神的指引下党的二十届中央全会,6000万荆楚人民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打造“三丝路”战略枢纽,形成“九洲通衢”,推动离岸陆上一体化发展“九洲商”,推动“一体化”制度开放,向更纵深更广领域谱写新篇章。